腰鼓手走进校园传艺。本报记者 刘印摄
“腰鼓之乡”“民歌之乡”“剪纸之乡”“绘画之乡”“曲艺之乡”……延安市安塞区是全国少有、Fun88体育,乐fun8唯一的五大民间艺术之乡。近年来,安塞区依托深厚的民间文化艺术资源,创新推进传统文化走入寻常百姓家,优秀传统文化成为现代社会不断进步的精神食粮和思想支撑,也凝聚起催人奋进的精神力量。
弘扬传统文化从娃娃抓起
12月10日10时许,记者走进安塞区第一小学时,正值学校课间操时间,伴着激昂的鼓点,同学们在操场上打起了腰鼓……
“打腰鼓不仅可以锻炼身体,还能增强我们的意志力。我们还学习陕北民歌、剪纸、绘画等,老师说这些都是安塞的传统文化,我们每一个安塞人都要好好学习!”三年级8班学生牛瑾萱说。
近年来,安塞区在全区中小学全面开展腰鼓进体育课、剪纸进手工课、农民画进美术课、民歌进音乐课、民间艺术和曲艺进学生社团的“五进课堂”活动,不仅使民间文化得到了弘扬和传承,而且培养了学生综合素质,走出了具有安塞特色的素质教育之路。
“陕北的女娃娃,美得像窗花花……”学生社团活动课上,伴随着动听悦耳的陕北民歌,一幅幅栩栩如生的剪纸作品在灵巧的小手上翩翩起舞,孩子们对家乡的热爱之情流淌于指间。
据介绍,安塞区每年都邀请国家级剪纸传承人、民间工艺美术大师、国家级腰鼓传承人、省级陕北民歌传承人等深入各中小学、幼儿园,与学生和老师面对面交流,并现场指导民间艺术教学。如今,全区中小学、幼儿园都组建了自己的腰鼓、剪纸、农民画、民歌、曲艺等学生社团。
“‘五进课堂’活动不仅提高了娃娃们鉴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也让传统文化在下一代中扎根、传承。”安塞区教育体育局局长杨光清说。
吃上“文化饭”富了众乡亲
12月20日,在安塞区“千人腰鼓文化村”冯家营村,62岁的腰鼓手孙旺明正在练习打腰鼓,动作娴熟、腿脚利索,丝毫不像一位年过花甲的老人。
“打了几十年腰鼓了,一天不打浑身就不自在。”孙旺明10多岁就跟随父辈们打腰鼓,一打就是50年。如今老孙是冯家营“千人腰鼓文化村”的签约腰鼓手,靠着一身打鼓的功夫去过全国不少地方演出。每天和村里的老少爷们一起打打腰鼓,一个月轻轻松松就能赚三四千元。
“腰鼓打出了咱冯家营村村民的精气神!”冯家营村党支部书记陈三义说,“‘千人腰鼓文化村’改变了我们村的生活方式,村里会打腰鼓、扭秧歌、唱民歌的村民全都参与了演出,每天上午排练,下午表演,不仅挣了钱,锻炼了身体,还过上了好日子。”
2018年,安塞区立足腰鼓、民歌、剪纸、绘画、曲艺等民间文化资源,投资5400万元,精心打造了魏塔“东方毕加索”、冯家营“千人腰鼓”、西营“信天游大舞台”等一批文化村,推动安塞文化落地生根。在这些文化地标的带动下,截至目前,安塞区今年累计接待游客508.42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25.16亿元,文化旅游产业的发展直接带动贫困群众660人就业,年人均增收1.5万元以上,间接带动2920余名贫困群众实现文化就业,人均增收8200元。
优秀传统文化促成文明乡风
“又养鸡来又种棚,收入年年往上升,一是政策好,二要人勤奋,好日子越过越舒心!大棚卖得这沓沓,鸡蛋卖得这沓沓,这沓沓加上这沓沓,叫我好好数一数……”在沿河湾镇茶坊村文化广场,小品《二狗脱贫》的幽默台词引起了观众的欢声笑语。
冬日里的茶坊村,村容村貌干净整洁,村居环境风景如画。茶坊村是省级美丽宜居示范村。秧歌剧、歌曲、舞蹈……众多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化表演不仅丰富了群众的日常生活,更引领了文明好乡风。沿河湾镇党委书记刘政告诉记者:“我们通过大家喜闻乐见的文艺形式,把道理掰开了、揉碎了讲给村民听,让他们感受新时代的好生活。”
以传统文化促进乡风文明的,不止是茶坊村。在冯家营村党支部的“好人榜”上,“好婆婆”陈思芳、“好媳妇” 刘建华、“脱贫之星”张星、“致富带头人”郭占库……每一个熟悉的名字背后,都有着一个令人动容的故事。冯家营村还成立一约四会、道德评议会,积极开展“我推荐、我评议身边好人”“文明家庭”“最美家庭”等评选推荐活动,把身边的典型模范“选出来、推出去”,以“好人气”推动形成“好风气”,精心打造“最美品牌”,在潜移默化中把文明乡风“种”进了农民的心田。
“从来没有领过奖状,这还是头一回!日子越来越好,幸福感当然就越来越足。”冯家营村的“脱贫之星”张星道出了精神文化建设的真谛。
在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下,安塞正在潜移默化地改变着。腰鼓声阵阵,不仅敲出了老区群众的文化自信,也叩开了幸福生活的大门。(本报记者 刘印 通讯员 马志青 闫玉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