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文化改革

文化产业

非遗文化

文化金融

文化科技

文化园区

文化旅游

Fun88体育,乐fun8文化产业网

传承人

李春珂:留住技艺

时间: 2021-01-05 09:59:57     来源: 中国文化报    编辑: 白琳

国家级非遗项目:象牙雕刻(牙雕)

北京象牙雕刻可考的历史至少可追溯到2000多年前,在发展过程中,从外地迁徙或被招募到京的优秀工匠与北京当地工匠不断切磋,经过数百年的实践,北京牙雕具有了雍容华贵的宫廷艺术品格,形成了独特的工艺特点。北京牙雕在清末曾一度衰微,后经杨士惠、杨士俊及其传人的努力,这一古老工艺又得以复兴。北京牙雕作为北派牙雕的代表,极具雍容华贵之风,是燕京八绝之一。

在新中国成立初期,牙雕是出口创汇的重要项目,也被作为国礼馈赠国际友人,促进文化交流。但是随着国际社会对大象种群保护以及对非法捕杀、走私活动的禁止,牙雕材料的进出口受到严控,作为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的牙雕技艺面临着严峻的考验。

李春珂在创作

对于15岁入行、18岁拜师、22岁收徒的国家级非遗项目象牙雕刻(北京)代表性传承人李春珂来说,57个春秋的深耕,让其在牙雕艺术领域“劈波斩浪”。去繁就简、含而不露、小中见大,带着灵气、有了韵味。如今,古稀之年的他不仅仍执著于牙雕的传承、创新,肩上的使命感和对牙雕的情怀更让他对牙雕技艺未来的传承和发展有了更多的思考与担忧。

入行——“恩师送我的一本小册子让我受益至今”

1964年,15岁的李春珂因病错失中考而进入了正在招工的北京象牙雕刻厂。“那时,新中国成立不久,国家缺少外汇储备,牙雕制品主要用于出口创汇。老厂长说,我们一个牙雕小件创造的价值能买下24辆永久或飞鸽自行车。听到这席话,大家都热血沸腾。”李春珂说。

3个月后,李春珂的第一件作品出炉了——一个很小的象牙人。李春珂回忆,那时大家干劲十足、求知若渴,每天早上7点15分上班,晚上10点才回宿舍。经过3年高强度的学习和工作,李春珂的牙雕人物在100多名学徒中拔得头筹,成为厂里的重点培养对象,师从工艺美术大师杨士俊。

李春珂的勤学肯干得到了杨士俊的认可,他送了李春珂一本小册子。“那是一本32开的、很薄的小册子,标题是《谈中国画》,老师告诉我,如果想在这个行当有所建树,就不能只想着干活,还要学习理论。”李春珂说。在这本小册子中,李春珂第一次接触到了“谢赫六法”,南齐谢赫在其著作《画品》中提出的六法论是中国古代绘画进入理论自觉时期的分水岭,对表现对象的内在精神、表达画家对客体的情感和评价,用笔刻画对象的外形、结构和色彩以及构图和摹写作品等方面进行了概括总结。“六法精论,万古不移”,这本小册子中的“谢赫六法”成为李春珂牙雕创作的指南,也让他认识到知识的重要性,自此形成了不断学习、吸纳、包容、创新的创作习惯,数十年不曾改变。

李春珂作品《官代流传》

蜕变——“将现代审美融入传统作品”

师从杨士俊近4年,李春珂的牙雕花卉已经惟妙惟肖,按照厂里的安排,他重新回到了人物车间,此时,李春珂已经不再满足于做一名工匠——他去了中央工艺美术学院特艺系深造,学习绘画、雕塑;1983年,他又在西北大学参加“汉唐艺术研究班”,这次学习让李春珂“跳出了牙雕圈子”,实现了技与艺的蜕变。

“研究班上,当时中国雕塑界知名专家都来为我们授课,在他们的带领和讲解下,我们欣赏到了很多未对外公开展示的珍贵文物。研究班结束后,我在理论和鉴赏方面有了很大的提升,深深地感到不能满于现状,开始认真地思考牙雕艺术的创新发展。”李春珂说。

李春珂对中国传统文化有着较为深刻的理解和认识,他认为,中国传统艺术本是写意的艺术,不管是人物还是花鸟,作品是有灵性的。因此,在创作之前要考虑好自己的创作思路和表现手法,做到心中有人物、眼里有生活。仕女是牙雕艺术的传统题材,也是李春珂创作的主题之一。他手下的牙雕仕女神态端庄、生动怡人,很有韵味儿。眉目间流露着灵动、含蓄、温良,每件作品似乎都在向人们诉说着一段故事。

在拓宽牙雕技艺表现外延的道路上,李春珂不断挑战自我,对《韩熙载夜宴图》的再创作就是一次重要的尝试。作为中国十大传世名画之一,这幅表现唐末宋初官宦生活的图画信息量极大,以象牙这一尺寸极为有限的物料为载体,将平面内容变为立体,对李春珂而言也是极大的挑战。比例的掌控、画面的布局安排都对创作者提出了极高的要求。这件作品创作完成后得到专家肯定,也获得了诸多奖项。以名画为题材进行牙雕创作也成了一种新的创作形式。

李春珂的大胆创新曾被人称为“开创了牙雕的新流派”,但在他看来,艺术的创新需要文化的积淀和经验的积累,不能刻意为之。

李春珂作品《花篮》

转型——为精湛技艺寻找新路

牙雕技艺曾经有过属于自己的辉煌。除了为新中国创汇,北京牙雕工艺还曾多次代表中国在国际上参加各种重要展览,并被国家领导人作为国礼馈赠给国际友人,增进了世界人民对中华民族古老文化的了解,也促进了我国与各国之间的文化交流。然而,上世纪80年代开始急转直下,主要原因是国际社会对大象种群保护和对非法捕杀、走私活动的禁止,让象牙的进出口受限。

2016年,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关于有序停止商业性加工销售象牙及制品活动的通知》,2017年12月31日前,相关活动全面停止。虽然通知中对象牙雕刻技艺的转型和传承工作做出了解释和要求,但这项早在2016年就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的传统技艺和相关传承人却因此遭到了社会舆论的误解。“误解可以理解,因为大部分人对这个行业并不了解。事实上,从1964年在北京象牙雕刻厂工作起,我手里的每一件物料都是合法的,那时候,每一根象牙都有证实其自然死亡的证书和追溯码。”李春珂无奈地说。近年来,被界定为有机类宝石的猛犸象牙作为替代品被允许合法流通,但牙雕技艺的寒冬期却没有因此迎来暖流。

李春珂22岁就开始收徒传艺。而如今,传艺一辈子的李春珂却面临着无徒可教的尴尬。在公开场合讲牙雕技艺,连小孩子都会站起来说这是违法的,社会对这项技艺的误解之深,让他感到无奈和无力。

李春珂的学生因为生存问题纷纷无奈转行,目前,只有两名徒弟还跟随李春珂学习牙雕技艺,而他们的生存也陷入困境。少数几家大学开设的牙雕专业更是无人报考。与其说传承困难,不如说传承无人。

在现实的困境中,李春珂也在不断尝试为牙雕技艺寻找新的出路,他正在尝试将牙雕技艺嫁接到鹿角等材料中、尝试将牙雕技艺与玉雕进行融合,“我做了一辈子牙雕,身上有种莫名的使命感,牙雕技艺在传承中已经丢失了一些绝技,无论如何,不能让老祖宗传承千年的手艺在我们这代人手里失传。”李春珂的声音沉重却有力。(本报记者 宋佳烜)

打 印】【顶 部】【关 闭